2019 01 01 Legacy BIOS
Legacy BIOS¶
everything411 and LoveCatC
2019年1月1日 0:00:00
BIOS简介¶
BIOS是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的缩写。顾名思义,BIOS是一个底端程序。大体来说,BIOS负责完成计算机硬件自检、CMOS设置、引导操作系统的启动、提供硬件I/O以及硬件中断。
最早的BIOS是IBM工程师由汇编语言写成的,并且只能用于特定的计算机。然而计算机发展到今天,BIOS早已不再是那么简单。
为什么要有BIOS¶
X86和ARM对于理解BIOS这一概念很重要。为什么要提ARM和X86呢?因为只有X86平台才有BIOS这一说法。这主要是因为对于X86平台用户来说,客制化程度很高。换言之,X86的整个产业链是相对开放的,OS厂商(OSV)会发布操作系统,芯片厂商提供CPU,主板厂商(OEM)提供主板,等等。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ARM平台下,基本是由品牌商整合产品,形成相对封闭的产业链。或者说,定制化程度极高。二者的差别就在于此。举个栗子,在PC上,如果Windows蓝屏了用户会吐槽巨硬,Ubuntu的Nvidia显卡驱动出了问题用户会问候F**K Nvidia,SSD出问题会大骂无良厂商……而使用MAC的时候,不论是系统崩溃,或是硬件问题,用户第一时间都会想到Apple背锅而不是去找上游厂商。
说了这么多,想要说明的,其实就是这样一个问题:X86平台上的操作系统往往要面对成千上万千奇百怪的硬件搭配,要想让操作系统等软件服务于如此多的硬件,就必须要一个抽象层来封装这种硬件上的差别,并且为软件层/操作系统提供这种接口。于是BIOS(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)就应运而生。而BIOS的意义所就是初始化硬件和提供硬件的抽象软件接口。
ARM体系没有BIOS,但其当然也要初始化主板的相关硬件。这一般是通过BSP(Board Support Package,板级支持包)完成的。但前文已经提过,ARM架构下的产品,硬件基本都是定制化的,在初始化时预先就知道了有哪些硬件需要初始化,相应的,BSP几乎就只需要“照方抓药”。而X86系统的硬件配置情况在开机时是未知的。需要通过探测(Probe)、Training(内存和PCIe)和枚举(即插即用设备)进行分析,最终才能得出硬件的配置信息。得出配置信息之后,BIOS还要对这些硬件进行软件抽象,并将抽象出的接口提供给操作系统(OS)。
开机时发生了什么¶
当用户按下计算机电源开关的那一刹,电源首先开始向主板和其他硬件供电,但这时的电压并不稳定。早期,主板上还存在北桥时,由北桥向CPU发出RESET信号使CPU初始化,电压稳定后即撤去RESET信号,CPU的初始化也就完成。现在主板只有一个南桥,CPU的初始化过程实际上是由CPU自身调节稳定电压实现的。总之,经历了这样一个电压稳定的过程后,CPU会在BIOS保留的内存地址处执行一个跳转到系统BIOS起始处的指令,POST自检即将开始。
TIPS
- 早期计算机上是有Reset物理按钮的,按下Reset会重启机器。松开Reset按钮时,RESET信号也就随之撤去。
- 内存地址FFFF:0000H上存储了一条跳转指令。CPU初始化完成后读取这条指令,然后跳转到BIOS起始处,BIOS开始运行。
系统BIOS代码进行的第一步是POST自检(Power-On Self Test,加电后自检)。POST首先会进行关键部件检测。更确切的说,这个测试主要检测这些关键硬件是否存在、是否正常工作。一般关键部件检测会检查CPU、ROM、64KB RAM。
TIPS
完整的关键硬件监测大致顺序是:CPU-ROM-BIOS-System Clock-DMA-64KB RAM-IRQ。 其中,System Clock、DMA、IRQ更多算是处理机制。有兴趣可以自行了解。
需要注意的是,在关键硬件的监测过程中,显卡事实上是没有初始化的,所以更不用提在屏幕上显示错误信息了。在这一步出问题能够作为反馈的,一般只有主板上的报警扬声器(不是声卡!),或是主板上带有的指示灯/LED显示板。
关键部件检测完成后就轮到了显卡。系统BIOS查找并读取、调用相应地址上的显卡BIOS代码,开始显卡的初始化。显卡初始化的过程中,大多数显卡都会在屏幕上打印一些初始化信息。但这个画面基本是一闪而过的。
TIPS
显卡BIOS对应的起始地址一般在C0000H处。
接下来系统BIOS会像初始化显卡一样,读取其他硬件的BIOS代码并完成这些硬件的初始化。
初始化完成后,系统BIOS会显示有关自身的信息,包括类型、版本、序列号等。
接下来系统BIOS会继续进行硬件的检测和配置。比较重要的包括检测、显示CPU的类型、频率,测试RAM,配置即插即用设备等。
这些都完成后,大多数BIOS会清屏并在屏幕上方显示硬件自检后各硬件的参数和信息。
到这里,可以说POST就结束了。
接下来,系统BIOS可能需要更新ESCD(Extended System Configuration Data,扩展系统配置数据)。这是系统BIOS和操作系统OS交换硬件配置信息的一种手段。这些数据被存储在CMOS中。一般来说,ESCD只在硬件信息发生改动后进行更新。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,操作系统使用了与系统BIOS不同的ESCD写入格式,这就使得每次系统BIOS更新后,OS启动时又会重写ESCD,下次再由系统BIOS重写…如此陷入到循环中。
BIOS的最后一项工作就是移交控制权给下一阶段的启动程序。但,移交的前提是,“知道移交给谁”。这时首先要确定下一阶段的启动程序在哪个设备中。这时就到了一个熟悉的选项——Boot Sequence (启动顺序)。BIOS会按照启动顺序,将控制权移交给第一个设备。
BIOS的使命,到此就告一段落。当然,即使是到OS启动之后,现代的BIOS依然有其用武之地。但那就牵扯到更多的历史和标准规范了。
以上介绍的加电-POST-引导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一种主流解决方案。然而,随着时代的发展,一种新的启动方式——UEFI启动出现了。UEFI启动比上述BIOS启动方案有很多优势。为了区分,上面这种BIOS启动方式也被称作Legacy BIOS。